半邊井
日據昭和9年實施市區改正,中山路不見天老街被拓寬為大路, 兩側的房屋陸續改建為混凝土現代建築,而與中山路平行的瑤林、埔頭老街、半邊井, 則仍保存著鹿港老街的格局。直到民國75年政府指定為鹿港古街保存區,而成為 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案例。鹿港老街著名的景點之一是「半邊井」,位於瑤林街12號的「三槐堂」前。
三槐堂,是王姓人家的堂號 典故出自北宋兵部侍郎王祜、宰相王旦父子的一段故事。對這典故有興趣的讀者,可一讀的蘇軾三槐堂銘。三槐堂是一棟融合西洋建築風格的閩南式築,大門有圓拱山牆,洗石子製的門額以泥塑雕字 「三槐挺秀」,院內二層樓的建築,閩南式的屋頂,西式的女兒牆、拱窗及陽台,磚造的欄杆,造形優美,洗石子的拱窗裝飾,簡樸雅致。
半邊井是富裕人家的水井
所謂半邊井,就是富裕人家將自家院內的水井,半邊井開在圍牆外,以方便左鄰右舍及過客自由汲水取用,反映了鹿港敦厚的民風。古街上的兩棟民宅,瑤林街17號的「意和行」、18號的「友鹿軒」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, 意和行是鹿港船頭行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宅,二進二院的建築格局,設有樓井,做為採光、 通風,及方便貨物吊升至二樓儲藏。
友鹿軒為一棟長條型的街屋建築,內部設有二座樓井。 意和行、友鹿軒目前仍是店鋪,遊客可以入內參觀,體驗一下百年店舖的丰采。其實半邊井並不是只有半邊,而是以一道牆將水井隔成兩邊,一邊於門外,另一邊則是在自家內,這是基於早期民眾擁有濃厚的人情味,將半邊的水井口建於外面,供無足夠能力鑿井的民眾也可以到此取水使用,十足體現敦親睦鄰的精神。
鹿港半邊井已成古蹟
現今半邊井已經以土填起,無法取水,但依舊是鹿港著名的景點之一。鹿港的半邊井位在瑤林街十二號,於一家題有「三槐挺秀」的宅院外。瑤林、埔頭古街是鹿港最早發展的商店街,清朝時的老街沿著舊鹿港溪而建, 形成一條狹長的閩南式街道。老街的房屋狹長,前臨街,設商舖,後臨溪,可供船隻靠岸卸貨, 商業機能發達。這條古街也是早期鹿港船頭行及商行集中的街區。
瑤林街8號的「合德堂」,與「三槐堂」相鄰,也是一棟典雅的古厝,是鹿港傳統的宅第建築, 院裡有兩間讀書樓。合德堂是書香世家,家學淵源,因此培育出不少傑出的後代。這兩棟古厝 都未開放,只能站在古街上欣賞建築的外觀而已。
■鹿港鳳山寺■北頭土地祠■石敢當■鹿港台糖車站